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比肩接踵的故事_比肩接踵的故事简介

zmhk 2024-09-07 人已围观

简介比肩接踵的故事_比肩接踵的故事简介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比肩接踵的故事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1.谁帮我找几个成语故事2.有什么

比肩接踵的故事_比肩接踵的故事简介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比肩接踵的故事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1.谁帮我找几个成语故事

2.有什么内容较长的成语故事,急用

3.想个成语故事

4.晏子使楚讲了有关晏子的几个小故事?分别是?

5.《晏子使楚》讲了一个什么的故事

比肩接踵的故事_比肩接踵的故事简介

谁帮我找几个成语故事

       1、沆瀣一气(这个比较短,但是我没听过,嘿嘿)

       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2、不自量力

       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3、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由昏庸无能的儿子刘禅继位。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让人表演了一些蜀国的娱乐节目。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人看后都产生了亡国的伤感,唯独刘禅嬉笑自如。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怀念故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4、从善如流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晋军元帅栾书率军前去救援。楚军一见晋军,就撤回去了。栾书于是转而攻打依附楚国的蔡国。楚国急忙派出两个县的兵力,前来援救。这时,晋军上下斗志高昂,准备迎战楚军。只有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栾书退兵,避开楚军的锋芒。栾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后来晋军趁楚军回国之际,出兵攻克了蔡国。

       从善如流:比喻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5、多难兴邦

       春秋时,楚灵王为了称霸,想与诸侯会盟,派椒举前去邀请晋平公参加。晋平公想拒绝,司马侯劝他去。晋平公说:“晋国地势险要,战马多,而楚国又多灾多难。我们完全用不着怕它。”他劝晋平公把眼光放远点,同意楚灵王的邀请。“多难以固其国”后多作“多难兴邦”。邦:国家。

       多难兴邦:指多经困难,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团结奋斗,使国家强盛起来。

       6、小巫见大巫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身边的名将张绂,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不但能写诗,还擅长作赋。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陈琳是他的同乡,陈琳著有《武库赋》,张绂看过后非常欣赏,便写了封信称赞陈琳的文才。陈琳回信说:“我在河北,几乎与天下隔绝,这里写文章的人少,容易被人注意,所以不是我文笔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实在差得太多,就好比是小巫遇见大巫,法术便无法施展一般。”

有什么内容较长的成语故事,急用

       擦肩接踵的意思解释为肩与肩相磨,脚与脚相接。形容人多拥挤不堪。

       一、擦肩接踵的出处。

       《走进周庄》“小心踏上拱桥,周庄顿时立在面前:街楼古屋参差着,逶迤着,擦肩接踵地向你涌来,倒显得桥下的水流淌得如静止一般。”

       二、擦肩接踵的近义词释义及出处。

       1、摩肩接踵:肩与肩相磨,脚与脚相接。形容人多拥挤不堪。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

       2、缕缕行行:成群结队。形容很多。出自《中国民间故事选·义和团的故事》:“从龙河北过来许多逃难的老老小小,缕缕行行地打皇龙桥上过河。”

       3、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4、肩摩毂击:形容人车络绎不绝,热闹拥挤。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

肩接踵的例句:

       1、古城满眼繁华,眼花缭乱的商铺、客栈、茶坊、酒馆和五彩缤纷的人流,擦肩接踵、川流不息。

       2、二人越往广场而去,心越是惊疑,离那广场倘有二里之地,已见四下里人头攒动,密密麻麻,当真是挥汗成雨,擦肩接踵。

       3、春节期间,郑州火车站南来北往的人们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过去在楼里摩肩接踵认不出,而今想了想手边别无长物。

       4、摩肩接踵,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来了,在争着世界仅有的一车空气。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从百米高楼看去就如同蚂蚁过境一般!

       5、孤独与喧嚣无关,摩肩接踵的人群,演绎着身外的花开花谢,没谁陪你挥别走远的流年,去集市上转转,就会发现市场上年货很多,购置年货人们摩肩接踵,甚是拥挤。

想个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要稍长成语故事一:邯郸学步 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据说这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有位少年不辞辛苦来到邯郸要学这里的人走路。他一边观察邯郸人的走路姿势,-边学习模仿。可没有几天,他就坚持不下来了,越学越别扭,越走越不自然。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动作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邯郸学步:学步:学走路,比喻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闹出笑话。 成语故事二:买椟还珠 战国时,有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卖珠宝。他用上等的木料做成一个盒子,然后用香料来熏烤,再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图案,镶嵌上翡翠、珠玉等装饰物,把这个盒子装扮得无比精致,然后才把一颗极其珍贵的珍珠装在里面。不-会儿,一个买主来了,他看到这个盒子,喜欢极了。于是,他买下了它。可是,这位买主却打开盒子,取出珍珠还给商人,只拿着盒子走了。 买椟还珠—椟:木匣。比喻舍本逐末,或取舍不当。 成语故事三: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他担心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吃不香,睡不好。后来,他的朋友开导他:“天不过是一团积聚起来的大气罢了,不用担心它会塌下来。”那个人听后更加担心了,说:“照你这样讲,太阳、月亮岂不都要掉下来吗?”朋友说:“日、月、星辰,不过是大气积聚而成的一些会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伤不到人。”那人听后,又问:“那么地会陷下去吗?”朋友又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石块罢了,怎么会陷下去呢!”这下,那个人才放下心来。 杞人忧天—忧:担心。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成语故事四:黔驴技穷 很久以前,黔地无驴,后来有人从外地买回-头,在当地没什么用,只好放在山下。山里的老虎也没见过驴子,以为是个怪物,根本不敢接近,只是远远地观察。有一次,驴子突然吼叫一声,老虎吓得掉头就跑,但是日子一长,考虑发现驴子没什么本事,就吃了它 黔驴技穷—黔:今贵州一带。穷,完。比喻炫耀拙劣的伎俩而本事有限。 成语故事五: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要买一双鞋子。他先用一根绳子量了量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尺码的绳子放在座位上。可走的时候忘记带了。来到集市上,走进一家某鞋店,这才发现那根绳子忘在家里,赶忙回家去取,可等他回来,集市早已散了,鞋也没买成。有个过路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后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呢?”那个郑人却说:“我宁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郑:郑国。履:鞋子。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成语故事六:自相矛盾 从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他先是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世界上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穿它。”见没有人买,就放下盾,拿起矛,又说:“我这把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固的盾,它都能刺穿。”周围的人都很纳闷儿,又觉得吹得很可笑,就问:“既然这么说,那么,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这个卖兵器的人被问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自相矛盾—相:相互,比喻自己说话、办事前后矛盾,相互抵触。 成语故事七:叶公好龙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叶子高,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有个嗜好—喜欢龙。他的武剑上画着龙,屋子内外的墙上绘着龙,柱子上雕着龙,连衣服、被帐上也都绣着龙。有一天,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来到他家里,把头伸进窗户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看见真龙来了,吓得转身就跑,失魂落魄。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喜欢外表像龙而实际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叶公好龙—好:喜欢。比喻表面上喜欢或赞赏,实际上并不爱好。 成语故事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传,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蟠桃会,途经东海的时候,见水深浪高,无法通行。这时,吕洞宾提议 ,他们各自向海投一样东西,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渡过东海;韩湘子把自己的箫投到海里,箫韩湘子渡海而过;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剑、驴、鼓、玉朝笏、莲花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排浪而过。八位神仙各自依靠自己的本领渡过了东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互相比赛,各自展示自己的本领。 成语故事九:百发百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神箭手名叫养由基。他射箭技艺精湛,在楚晋两国的战斗中,曾一箭射死晋国大将魏錡。于是,有人提出要和养由基比试比试,看看谁能射中百步之外柳树上的叶子。养由基听罢二话不说,选中三片柳叶作为靶子,走出百步,拉弓放箭,三箭都命中了柳叶。一旁观看的人都惊呆了。想和养自基比试的人也连连称赞道:“真是百发百中啊!” 百发百中—中:射中。比喻射箭或射击技术精湛、高明。 成语故事十: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有个叫乐(yuè)羊的人,他到邻国求学,准备成就一番事业。可学习不到一年,他就因为想家而弃学回来了。回到家中,妻子正在织布,得知他回来的原因后,妻子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织线全部剪断了,然后说:“布是一丝一丝织成的,如果从中间把它剪断了,那么,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费了吗?”乐羊听到这里.明白了妻子的意思,马上告别了妻子,回到邻国继续求学,直到七年后学有所成才回家。 半途而废—废:停止。比喻工作没做完就停止了。 成语故事十一: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叫公明仪。他善于弹 琴,而且弹得非常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在弹琴的时候,抬头看见一头牛正在吃草,于是就决定弹一首曲子给牛听。一曲终了,牛却毫无反应.照样原地吃草。他又弹奏了几首,牛还是不加理会。最后,公明仪明白了,不是牛听不见琴声,而是牛听不懂这种曲调。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大讲道理,白费口舌。 成语故事十二:比肩接踵 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见晏子身材矮小,就傲慢地对他说:“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么矮的人来呢?”晏子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们齐国的人比肩接踵,伸开袖子可以遮住太阳,挥挥汗水就像下雨一样。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定,派贤能的出使君主贤能的国家,无才无能的人出使君主无才无能的国家。像我这样其貌不扬的人,只能派来见您。” 楚王不知 成语故事十三:病入膏肓 春秋时,晋国国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去泰国请一位叫缓的医生来看病。当缓还没有到晋国的时候,晋景公在病床上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儿在谈话。一个说:“来的这个医生很厉害,我们逃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看他怎样?”缓来后,看了看晋景公的病情,说:“大王的病医治不好了。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药力是达不到的。”不久,晋景公就去世了。 病入膏肓:比喻危机不可挽救。 成语故事十四:不可救药 周厉王时有一个大臣名叫凡伯。凡伯能文能武,不仅把国事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诗文也写得极为漂亮。他经常劝说周王任用贤人,远离小人。可昏庸的周厉王是非不分,常常把凡伯的话误解为挑拨离间,渐渐地疏远了他。此时,小人得志,把持朝政。凡伯气怒之下,写了一首诗,痛斥奸臣作恶多端,无法挽救。 不可救药:药:治疗,比喻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晏子使楚讲了有关晏子的几个小故事?分别是?

       成语故事一:邯郸学步

       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据说这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有位少年不辞辛苦来到邯郸要学这里的人走路。他一边观察邯郸人的走路姿势,-边学习模仿。可没有几天,他就坚持不下来了,越学越别扭,越走越不自然。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动作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邯郸学步:学步:学走路,比喻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闹出笑话。

       成语故事二:买椟还珠

       战国时,有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卖珠宝。他用上等的木料做成一个盒子,然后用香料来熏烤,再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图案,镶嵌上翡翠、珠玉等装饰物,把这个盒子装扮得无比精致,然后才把一颗极其珍贵的珍珠装在里面。不-会儿,一个买主来了,他看到这个盒子,喜欢极了。于是,他买下了它。可是,这位买主却打开盒子,取出珍珠还给商人,只拿着盒子走了。

       买椟还珠—椟:木匣。比喻舍本逐末,或取舍不当。

       成语故事三: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他担心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吃不香,睡不好。后来,他的朋友开导他:“天不过是一团积聚起来的大气罢了,不用担心它会塌下来。”那个人听后更加担心了,说:“照你这样讲,太阳、月亮岂不都要掉下来吗?”朋友说:“日、月、星辰,不过是大气积聚而成的一些会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伤不到人。”那人听后,又问:“那么地会陷下去吗?”朋友又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石块罢了,怎么会陷下去呢!”这下,那个人才放下心来。

       杞人忧天—忧:担心。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成语故事四:黔驴技穷

       很久以前,黔地无驴,后来有人从外地买回-头,在当地没什么用,只好放在山下。山里的老虎也没见过驴子,以为是个怪物,根本不敢接近,只是远远地观察。有一次,驴子突然吼叫一声,老虎吓得掉头就跑,但是日子一长,考虑发现驴子没什么本事,就吃了它

       黔驴技穷—黔:今贵州一带。穷,完。比喻炫耀拙劣的伎俩而本事有限。

       成语故事五: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要买一双鞋子。他先用一根绳子量了量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尺码的绳子放在座位上。可走的时候忘记带了。来到集市上,走进一家某鞋店,这才发现那根绳子忘在家里,赶忙回家去取,可等他回来,集市早已散了,鞋也没买成。有个过路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后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呢?”那个郑人却说:“我宁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郑:郑国。履:鞋子。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成语故事六:自相矛盾

       从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他先是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世界上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穿它。”见没有人买,就放下盾,拿起矛,又说:“我这把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固的盾,它都能刺穿。”周围的人都很纳闷儿,又觉得吹得很可笑,就问:“既然这么说,那么,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这个卖兵器的人被问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自相矛盾—相:相互,比喻自己说话、办事前后矛盾,相互抵触。

       成语故事七:叶公好龙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叶子高,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有个嗜好—喜欢龙。他的武剑上画着龙,屋子内外的墙上绘着龙,柱子上雕着龙,连衣服、被帐上也都绣着龙。有一天,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来到他家里,把头伸进窗户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看见真龙来了,吓得转身就跑,失魂落魄。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喜欢外表像龙而实际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叶公好龙—好:喜欢。比喻表面上喜欢或赞赏,实际上并不爱好。

       成语故事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传,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蟠桃会,途经东海的时候,见水深浪高,无法通行。这时,吕洞宾提议 ,他们各自向海投一样东西,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渡过东海;韩湘子把自己的箫投到海里,箫韩湘子渡海而过;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剑、驴、鼓、玉朝笏、莲花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排浪而过。八位神仙各自依靠自己的本领渡过了东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互相比赛,各自展示自己的本领。

       成语故事九:百发百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神箭手名叫养由基。他射箭技艺精湛,在楚晋两国的战斗中,曾一箭射死晋国大将魏錡。于是,有人提出要和养由基比试比试,看看谁能射中百步之外柳树上的叶子。养由基听罢二话不说,选中三片柳叶作为靶子,走出百步,拉弓放箭,三箭都命中了柳叶。一旁观看的人都惊呆了。想和养自基比试的人也连连称赞道:“真是百发百中啊!”

       百发百中—中:射中。比喻射箭或射击技术精湛、高明。

       成语故事十: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有个叫乐(yuè)羊的人,他到邻国求学,准备成就一番事业。可学习不到一年,他就因为想家而弃学回来了。回到家中,妻子正在织布,得知他回来的原因后,妻子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织线全部剪断了,然后说:“布是一丝一丝织成的,如果从中间把它剪断了,那么,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费了吗?”乐羊听到这里.明白了妻子的意思,马上告别了妻子,回到邻国继续求学,直到七年后学有所成才回家。

       半途而废—废:停止。比喻工作没做完就停止了。

       成语故事十一: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叫公明仪。他善于弹

       琴,而且弹得非常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在弹琴的时候,抬头看见一头牛正在吃草,于是就决定弹一首曲子给牛听。一曲终了,牛却毫无反应.照样原地吃草。他又弹奏了几首,牛还是不加理会。最后,公明仪明白了,不是牛听不见琴声,而是牛听不懂这种曲调。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大讲道理,白费口舌。

       成语故事十二:比肩接踵

       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见晏子身材矮小,就傲慢地对他说:“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么矮的人来呢?”晏子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们齐国的人比肩接踵,伸开袖子可以遮住太阳,挥挥汗水就像下雨一样。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定,派贤能的出使君主贤能的国家,无才无能的人出使君主无才无能的国家。像我这样其貌不扬的人,只能派来见您。”

       楚王不知

       成语故事十三:病入膏肓

       春秋时,晋国国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去泰国请一位叫缓的医生来看病。当缓还没有到晋国的时候,晋景公在病床上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儿在谈话。一个说:“来的这个医生很厉害,我们逃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看他怎样?”缓来后,看了看晋景公的病情,说:“大王的病医治不好了。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药力是达不到的。”不久,晋景公就去世了。

       病入膏肓:比喻危机不可挽救。

       成语故事十四:不可救药

       周厉王时有一个大臣名叫凡伯。凡伯能文能武,不仅把国事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诗文也写得极为漂亮。他经常劝说周王任用贤人,远离小人。可昏庸的周厉王是非不分,常常把凡伯的话误解为挑拨离间,渐渐地疏远了他。此时,小人得志,把持朝政。凡伯气怒之下,写了一首诗,痛斥奸臣作恶多端,无法挽救。

       不可救药:药:治疗,比喻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故事十五:恶贯满盈

       商纣王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作恶多端,民愤极大。因此,周武王兴兵讨伐纣王,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极大欢迎。大军打过黄河后,周武王向全体将士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泰誓》中写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思是说,商纣王作恶太多,就像用绳子串钱一样.已经串满了一根绳子。这样的人,天意一定要让人杀了他。

       恶贯满盈---贯:串物或钱的绳子。盈:满。比喻罪大恶极,到该受惩罚的时候了。

       成语故事十六:奉公守法

       战国时,赵国有个叫赵奢的人。当他担任田部吏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征收租税,平原君赵胜拒不交租。于是,赵奢依法杀了平原君手下的九个打手.平原君大怒,耍杀掉赵奢。赵奢毫不畏惧,他对平原君说:“你身为贵国的贵公子,纵容家人拒不交租,这是无视国家法律的行为。以你的地位和权势,如果能够奉公守法,那么上上下下都会敬佩你、效法你。”平原君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让家人交上租税。

       奉公守法—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

       成语故事十七:华而不实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臣名叫阳处父,喜欢高谈阔论。有一次,宁赢前去投奔他。可没过几天,宁赢就回来了。妻子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他说:“阳处父这个人好讲空话,不办实事,这就好像一棵树,花开得虽然好看,可不结果实.你想想看,像这样华而不实的人.别人一定都怨恨他,积怨多了,我再跟着他,必定会受到连累的。”果然,一年后,阳处父就被人杀了。

       华而不实—华:开花。实:结(果实)比喻徒有漂亮的外表,而无实际内容。

       成语故事十八:狡兔三窟

       战国时,齐国相国孟尝君门下有一个食客名叫冯谖。有一次,他对孟尝君说,为了躲避灾难,狡猾的兔子都为自己准备三个洞穴。他建议孟尝君也为自己多找几个藏身的地方,并亲自为孟尝君开辟了三个藏身的“洞穴”: 一是把薛地人们欠孟尝君的债券全都烧了,叫人们记住孟尝君的好处;二是向梁惠王鼓吹孟尝君的才能,等到梁惠王来请时,又劝说孟尝君不去,使齐王用更隆重的礼节再度请孟尝君做相国;三是劝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先王传下的祭器,放在薛地,建立宗庙,以保证薛地的安.全。冯谖说,当这“三窟”建好后,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狡兔三窟—狡:狡猾。窟:洞穴。比喻掩蔽的方法要多有几个上,才便于逃避灾祸。

《晏子使楚》讲了一个什么的故事

       晏子使楚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目录

       故事原文

       作者

       原文翻译

       文章出处

       晏子简介

       《晏子春秋》

       注解

       古今异义词

       涉及成语及特殊句式

       通假字

       智慧评点

       《晏子使楚》课本剧

       晏子使吴

       晏子使晋

       晏子逐高缭

       包含了多个成语故事原文

       作者

       原文翻译

       文章出处

       晏子简介

       《晏子春秋》

       注解

       古今异义词

       涉及成语及特殊句式通假字智慧评点《晏子使楚》课本剧晏子使吴晏子使晋晏子逐高缭包含了多个成语展开编辑本段故事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编辑本段作者

       晏婴(前578-前500),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后世称为晏平仲,晏子是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编辑本段原文翻译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迎接宾客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派遣你作为使者”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人口众多,张开衣袖连在一起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肩挨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主张规矩,那些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不贤、没有德才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带犯人上来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人?’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士兵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坐席回答道:“我听说: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编辑本段文章出处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晏婴的言行、思想、事迹的最早的一部小说。

       编辑本段晏子简介

       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史称“晏平仲”。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晏子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晏子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

       编辑本段《晏子春秋》

       西汉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编辑本段注解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以:因为。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王闻之: 之 这个消息,代“晏子将使楚”这件事。宜:适合。 谓左右曰 谓……曰:对……说 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习辞者:善于辞令的人。习,熟练。辞,言辞。 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捆绑 诣:到……去。 今:现在。 方:将要。 何以也:即“以何也”,用什么方法呢? 以:用。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吾欲辱之:我想要羞辱他。之,他,代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诣:到(尊长者那里去)。  曷:通“何”,什么。 为:相当于“于”,当。 过:经过。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避:离开。 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 徒:只,仅仅。 其实:他们的果实。 所以然者何:然:这样。所以:……的原因。 对曰:下对上的回答。 固:本来。 得无:莫非。 熙:通“嬉”,开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词

       其实(其实味不同):古义:它们的果实。 今义:真实情况。 谓左右曰,左右,古义:近旁的人。 今义:左右表方位,概数(如:600字左右)。 反取病焉,病,古义:辱。 今义:疾病,患病。 齐之习辞者也,习:古义:熟练 。今义:学习。 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坐下,动词。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今方来,方:古义:将要,今义:方,一种形状。 叶徒相似,徒:古义:只,今义:徒弟,学生。 入楚则盗,则:就

       编辑本段涉及成语及特殊句式

       涉及成语 张袂成阴: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  挥汗如雨:挥洒汗水就如同下雨,形容十分劳累或热得汗出得多。  比肩接踵: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南橘北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改变。 特殊句式 1.何以也 宾语前置:以何也 2.何坐 宾语前置:坐何 3.吏二缚一人诣王 定语后置:二吏缚一人诣王

       编辑本段通假字

       1.曷:通“何”,什么。 2.熙:通“嬉”,开玩笑,嬉笑。 3道:通“导”

       编辑本段智慧评点

       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持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晏婴是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勇敢大胆、不畏强权的人。 能赢得这场外交的胜利的原因: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用语委婉,头脑清晰。

       编辑本段《晏子使楚》课本剧

       表演者: 晏子---- 楚王---- 武士---- 齐王---- 大臣---- 投稿人: 第一场 开幕:(春秋时期,齐国) 齐王:晏子,本王想派你去访问楚国,了解楚国的情形,以便将来将楚国一举攻破。 晏子:是的,大王,我一定不负你的重托。(跪地) (楚国大殿,一大臣来报) 大臣:报告大王,齐国将派晏子来访问我国。 楚王:哼,小小齐国胆敢访问我泱泱大国,看我怎么羞辱使者。 (众大臣哈哈大笑,然后在一起窃窃私语) 第二场 (楚国城门,两武士手持长刀站岗,大臣等候晏子。城门紧闭。) 晏子:(走上前去)见过大人。 大臣:使者,这边请。(手指“狗洞”) 晏子:(朝着大臣,不紧不慢地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大臣退,与楚王窃窃私语。) 大臣:(来到晏子面前)使者,请。(手指城门,武士开门) 第三场 (楚国大殿) 晏子:(抱手,行跪拜礼)见过楚王。 楚王:(冷笑)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晏子:(为难地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不屑地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笑) 楚王:(陪笑)今晚我设宴招待使者。 (众人下) 第四场 (楚国大殿,众人坐在酒桌旁)(大家说说笑笑) (两个武士押着一个犯人,从堂下走过) 楚王:站住,(武士停)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 (犯人反抗,一武士将其制服,让其跪下。另一武士跪地回话。) 武士: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朝着晏子,笑嘻嘻地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楚国大臣得意地大笑) 晏子:(面不改色)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赔笑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大臣们都觉得自己不是晏子的对手,对他不得不尊敬起来。) (晏子回到齐国后) 晏子:楚国虽然是大国,但却没有人才,成不了大器。 齐王听了,连连称赞。

       编辑本段晏子使吴

       又一年,晏婴奉命出使吴国。一天清晨,晏婴来到宫中等候谒见吴王。不一会儿,侍从传下令来:“天子召见。”晏婴一怔,吴王什么时候变成天子了?当时周天子虽已名存实亡,但诸侯各国仍称周王为天子,这是他独享的称号。晏婴马上反应了过来,这是吴王在向他炫耀国威呀。于是,他见机行事,装作没听见。侍卫又高声重复,晏婴仍不予理睬。侍卫没有办法,径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顿地说:“天子请见。”晏婴故意装作惊诧的样子,问道:“臣受齐国国君之命,出使吴国。谁知晏婴愚笨昏聩,竟然搞错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来了。实在抱歉。请问何处可以找到吴王?”吴王听门人禀报后,无可奈何,只得传令:“吴王请见。”晏婴听罢,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见吴王,并向他行了谒见诸侯时当行的礼仪。吴王本来是想利用这个办法来难为晏婴的,结果却自讨没趣,好不尴尬。但是他并没有死心,还想继续难为晏婴。他故意装作非常诚恳的样子对晏婴说:“一国之君要想长久保持国威,守住疆土,该怎么办?”晏婴不假思索地答道:“先人民;后自己;先施惠,后责罚;强不欺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不以威力击败别国国君,不以势众兼并他国,这是保持国威的正当办法。否则;就很危险了。” 自命不凡的吴王听完晏婴的一番慷慨陈词,再也想不出什么难题为难晏婴了。晏婴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动声色地又一次取得了出使的胜利。

       编辑本段晏子使晋

       还有一次,晏婴出使晋国。晋国的大夫叔向见晏婴的装束很寒酸,感到颇为不解,酒席宴上委婉地问道:“请问先生,节俭与吝啬有什么区别?”晏婴明白叔向的用意,也不动怒,认真地答道:“节俭是君子的品德,吝啬是小人的恶德。衡量财物的多寡,有计划的加以使用,富贵时没有过分地加以囤积,贫困时不向人借贷,不放纵私欲、奢侈浪费、时刻念及百姓之疾苦,这就是节俭。如果积财自享而不想到赈济百姓,即使一掷千金,也是吝啬。”叔向听了肃然起敬,不敢再以貌取人,小视晏婴了。 作为被载入史册的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晏婴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应变,该柔则柔,该刚则刚,面对大国的*威和责难,不卑不亢,刚柔并济,一次次地化解难题,出使不受辱,一次又一次维护和捍卫了齐国的尊严,也为自己在诸侯国之间赢得了很崇高的声誉。从此,晋公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编辑本段晏子逐高缭

       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随从的官员们向晏子提出劝阻说:“高缭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职位,而且还要辞退他,于道义不合啊。”晏子说,“我是一个狭窄浅薄的人,要大家都像撑开大网的绳子那样,拉紧了,这张大网才能稳固,才能立国。到现在为止,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这就是我要把他辞退的原因。”

       编辑本段包含了多个成语

       《晏子使楚》中这一课就包含了多个成语,有的是故事本身产生的成语,有的是故事中包藏的成语。 自取其辱 挥汗如雨 比肩继踵 南橘北枳 1、整个故事就是一条成语:自取其辱。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子贡问怎样交朋友。孔子说:“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数后人对这个成语的了解来自本篇课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不但轻而易举被晏子化解了,最后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语的意思是说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难堪,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2、面对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这样回击楚王:“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晏子的这段话里,至少含藏着两个成语: 一是挥汗成雨:挥,甩掉;大家用手汗,洒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很多。当然,这一成语后来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义了。二是比肩继踵:比,并;比肩,肩膀靠肩膀;踵,脚跟;继踵,脚尖碰脚跟。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这一成语也写作“摩肩接踵”。这两个成语见于《晏子春秋》,属于古书中的语句,是现成的;课文作者解释出它们的意思,写在晏子的回话中了。 3、当楚王取笑齐国人偷盗时,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成语:南橘北枳。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后人遂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似乎用于贬义稍多些,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

       扩展阅读:

       1

       初中1年级阅读给力篮板《晏子使楚》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1课

       开放分类:

       成语,典故,古文,词汇,历史 课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

       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 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楚王问道:“被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叫枳,只有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很多谋士能臣游走于各国之间,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各为其主,谋取霸业。晏子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公元前547年,齐景公即位。前548年,由于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

       通过这次教训,齐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晏子使楚》即是记录晏子在这种情况下出使楚国的这一故事。

       名家点评

       南京大学教授柳士镇:全文写人叙事筒洁明确,展开矛盾斗争曲折深入而又合乎情理,尤其是入物的刻画具有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特点。

       百度百科—晏子使楚

       

       好了,今天关于“比肩接踵的故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比肩接踵的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