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谥号_谥号怎么读

zmhk 2024-05-26 人已围观

简介谥号_谥号怎么读       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谥号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有关于谥号的问题,我们开始谈谈吧。1.谥号是什么意思?2.什么是谥号?3.谥号有哪些,都什么意思呢?4.谥号怎么读谥号是什么意思?  &n

谥号_谥号怎么读

       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谥号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有关于谥号的问题,我们开始谈谈吧。

1.谥号是什么意思?

2.什么是谥号?

3.谥号有哪些,都什么意思呢?

4.谥号怎么读

谥号_谥号怎么读

谥号是什么意思?

       就是古代有地位的人死后,按照他一生的功过,给出的结论。

       关于谥字,《辞海》中的解释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谥。’紧接着的“谥法”一词对如何赐谥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古时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叫‘谥法’。

       “谥号”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了,比如东周时期的第一位国王周平王,姓姬,名宜臼,“平”字是他的谥号;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姓姬,名掘突,“武”字是他的谥号。谥号制度在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定。

       起初,只有帝王才能获得谥号。到了汉朝,皇帝也给大臣“赐谥”,但极其严格,只有生前封侯者才有得谥资格。到了唐朝,赐谥资格扩大到三品以上的大臣。明清两代,获谥的级别大幅升高。清代规定,只有一品大官去世后,请皇帝决定是否赐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特办,一概没有谥号。

扩展资料

       古代谥号大致分为褒扬性的美谥、一般性的平谥、贬义的恶谥三类。美谥的字里有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平谥的字里包括怀、悼、哀、愍、思、殇;恶谥的字则有厉、灵、炀等,其中最典型的如周厉王、隋炀帝谥号都充满了否定的意思。

       在大臣的谥号中,“正”、“忠”等被看成是最好的字,端、襄、成、恪、敏、肃等也是常用的好谥。对于文臣来说,“文正”是最好的谥号,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和司马光都获得“文正”的谥号。明清时期,只有出身翰林或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高官才能用“文”字,而“文正”二字的谥号更是要由皇帝特旨颁布,群臣不能擅议。

       清朝二百多年,只有曾国藩、李鸿藻等八人获谥“文正”。位于“文正”谥号后面的“文忠”同样也是很多人追求的殊荣,宋代大名鼎鼎的欧阳修、苏轼获得的就是“文忠”的谥号,而清代只有李鸿章、林则徐等十余人得谥“文忠”。清代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的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谥号“文襄”,虽然有个“文”字,但比“文正”“文忠”又低了一层。

       皇帝的谥号则是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功绩给予的评价,谥号往往是大臣们集体议定的。从谥号可以看出皇帝生前的事业,以及后人对他的看法。诸如汉武帝,他在位时大举用兵击败匈奴,颇有建树,因此谥号“武”,具体解释是“威强睿德曰武”,威严坚强而睿智。

       百度百科-谥号

       人民网-揭秘皇帝庙号和谥号: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

       人民网-奕劻庆密亲王谥号是怎么来的

什么是谥号?

       欧阳修谥号文忠,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又字灵均,无谥号。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谥号文贞。(元代皇帝在1342年为杜甫封的谥号)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无谥号。 陆游(1125-1209.11) 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无谥号。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谥号忠敏。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所以,不是每个名人都有谥号的,主要看当时朝廷对他的看法。 包括杜甫死后都朝廷都没有给他封谥号。文贞这个谥号是元代开国大将纽怜用自己的积蓄,在成都杜甫草堂建起了一座书院,并奏请皇帝在1342年为杜甫封谥号,杜文贞这个谥号由此而来,那是在杜甫死后700年的事了。 李商隐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属李德裕党)幕,任书记,并做了他的女婿。因当时朝中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虽无意于朋党,但终被卷入党争之中,受牛党中人排挤。因为他早年曾依靠牛党的重要人物令孤楚,而后来又娶了李党重要人物李茂元之女为妻。因此,他是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讨生活,牛党、李党均排挤他,长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死时仅仅45岁。 他没有谥号是很正常的。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陆游这样的经历,没有谥号也不奇怪。

谥号有哪些,都什么意思呢?

       就是古代有地位的人死后,按照他一生的功过,给出的结论。

       关于谥字,《辞海》中的解释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谥。’紧接着的“谥法”一词对如何赐谥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古时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叫‘谥法’。

       “谥号”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了,比如东周时期的第一位国王周平王,姓姬,名宜臼,“平”字是他的谥号;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姓姬,名掘突,“武”字是他的谥号。谥号制度在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定。

       起初,只有帝王才能获得谥号。到了汉朝,皇帝也给大臣“赐谥”,但极其严格,只有生前封侯者才有得谥资格。到了唐朝,赐谥资格扩大到三品以上的大臣。明清两代,获谥的级别大幅升高。清代规定,只有一品大官去世后,请皇帝决定是否赐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特办,一概没有谥号。

扩展资料

       古代谥号大致分为褒扬性的美谥、一般性的平谥、贬义的恶谥三类。美谥的字里有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平谥的字里包括怀、悼、哀、愍、思、殇;恶谥的字则有厉、灵、炀等,其中最典型的如周厉王、隋炀帝谥号都充满了否定的意思。

       在大臣的谥号中,“正”、“忠”等被看成是最好的字,端、襄、成、恪、敏、肃等也是常用的好谥。对于文臣来说,“文正”是最好的谥号,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和司马光都获得“文正”的谥号。明清时期,只有出身翰林或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高官才能用“文”字,而“文正”二字的谥号更是要由皇帝特旨颁布,群臣不能擅议。

       清朝二百多年,只有曾国藩、李鸿藻等八人获谥“文正”。位于“文正”谥号后面的“文忠”同样也是很多人追求的殊荣,宋代大名鼎鼎的欧阳修、苏轼获得的就是“文忠”的谥号,而清代只有李鸿章、林则徐等十余人得谥“文忠”。清代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的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谥号“文襄”,虽然有个“文”字,但比“文正”“文忠”又低了一层。

       皇帝的谥号则是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功绩给予的评价,谥号往往是大臣们集体议定的。从谥号可以看出皇帝生前的事业,以及后人对他的看法。诸如汉武帝,他在位时大举用兵击败匈奴,颇有建树,因此谥号“武”,具体解释是“威强睿德曰武”,威严坚强而睿智。

       百度百科-谥号

       人民网-揭秘皇帝庙号和谥号: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

       人民网-奕劻庆密亲王谥号是怎么来的

谥号怎么读

       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

       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谥号是一个人死后,后人给的评价,而且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谥号从周朝开始的,天子以外,诸侯、大臣也都有谥号。

       周文王、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周平王等中的文、武、厉、幽、平,便是谥号。汉朝的汉文帝、汉武帝中的文和武也是谥号。

扩展资料:

       谥号的发展: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

       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

       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祺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追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等,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只是权宜之计,不出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百度百科-谥号

       谥号读作:[shì hào]。

       1、详细释义:

       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一般为褒扬之词。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2、形成: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3、种类:

       (1)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2)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3)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谥号例句:

       1、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

       2、在刘伯温去世139年后,明正德皇帝封其为“太师”,谥号文成。

       3、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因病于五丈原去世,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刘禅将其安葬于定军山,并赠送诸葛亮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号忠武侯。

       4、最终在崇祯十七年六月,定先帝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是上庙号毅宗。

       5、死后葬于泰陵,谥号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好了,今天关于“谥号”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谥号”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