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接龙 成语接龙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全文

zmhk 2024-05-27 人已围观

简介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全文       很高兴能够参与这个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问题集合的解答工作。我将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准确而有用的回答,并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1.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其译文2.道德经的翻译3.道德经60章原文及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全文

       很高兴能够参与这个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问题集合的解答工作。我将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准确而有用的回答,并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1.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其译文

2.道德经的翻译

3.道德经60章原文及译文

4.“上善若水,夫唯不争”全文与出处

5.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意思是什么?谢谢

6.道德经10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其译文

       《李聃道德经更正》

       第一课 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课 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有建言者: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堆。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欲,质真若储。大方若足,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却无名。夫唯「道」者,善始且善成。

        第三课 善人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四课 建德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国,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课 乐道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第六课 劝道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七课 悟道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八课 上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九课 绝学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泽兮其若海,废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欲异於人,而贵食母。

       第十课 为道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一课 天道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十二课 治国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十三课 可得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悦,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青,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十四课 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不见可如,使民心不散。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无不为,则无不治。

       第十五课 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物,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六课 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勿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如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十七课 不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谓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乎。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十八课 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诛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双手矣。

       第十九课 畏威

        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何不压,是以不压。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二十课 善者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信德。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神,百姓皆注其手足,圣人皆孩之。

       第二十一课 善行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出。是谓其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二课 宠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二十三课 治人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第二十四课 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已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二十五课 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矣。

       第二十六课 入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二十七课 难治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二十八课 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二十九课 信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三十课 谷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十一课 上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三十二课 天长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能成其私。

       第三十三课 勇於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知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三十四课 之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三十五课 盈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三十六课 太上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再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事言,功成是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三十七课 为大

        大「道」汜兮其可。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矣。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矣。以其终不自为大,能成其大。

       第三十八课 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三十九课 为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戏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四十课 抱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四十一课 无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四十二课 不知

        知之不知,上。不知知之,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四十三课 易持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四十四课 其政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恶。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四十五课 知美

        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四十六课 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器。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四十七课 於水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后,是谓社稷王。受国不强,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第四十八课 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於无有,入於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九课 含德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虿虺蛇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不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不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课 歙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五十一课 大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象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五十二课 佳兵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五十三课 大国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五十四课 不武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之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五十五课 用兵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於无敌,无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争,哀者胜。

       第五十六课 佐人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己,不以强取,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七课 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宴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第五十八课 无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第五十九课 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课 有知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

       第六十一课 常德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第六十二课 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侯王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六十三课 混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六十四课 反者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六十五课 孔德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说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第六十六课 道冲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 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六十七课 不见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六十八课 有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悦,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悦,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第六十九课 谷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十课 一毂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七十一课 微妙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七十二课生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七十三课 绝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七十四课 自然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七十五课 易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第七十六课 大怨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七十七课 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七十八课 道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七十九课 知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八十课 虚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凡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八十一课 载营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修道必须学习原文,《道德经》中的难字、多音字注音如下:

       1课: 徼jiào(叫)

       2课:夷yí(仪),储chǔ(楚)

       3课:奥aò(傲), 驷sì(四) 邪xié(斜)

       4课:祭jì(季)祀sì(四),哉zāi(灾),辍chuò(错),其德乃长cháng(长久的长),

        乃nǎi(奶)

       5课:乐lè道(欢乐的乐),乐yuè与饵(音乐的乐),饵ěr(耳),既jì(记)

       6课:什shí(十),徒xǐ(喜),舆yú(鱼),乐lè其俗(快乐的乐)

       7课:忌jì(季),讳huì(会),伎jì(季),彰zhāng(章),弥mí(迷)

       8课:攘rǎng(嚷),扔rēng(扔掉的扔)

       9课:阿ē,恶è,泊pò(破),沌dùn(顿),兮xī(西),鄙bì(必)

       11课:窥kuī(亏),牖yǒu(有),弥mí(迷)

       13课:挫cuò(错),疏shū(书)

       15课:骋chěng(逞),畋tiā(田),妨fáng(防)

       17课:肖qiào(俏),故能成器长zhǎng(生长的长)

       18课:奈nài(耐),斫zhuó(浊)

       19课:狎xiá(峡)

       20课:歙xī(西)

       21课:辙、谪zhé(哲),楗jiàn(建)

       23课:啬sè(色),蒂dì(帝)

       25课:殆dài(代)

       26课:摄shè(社),兕sì(四)

       28课:刍chú(除),橐龠tuó yuè(驼越)

       29课:己jǐ愈有(自己的己)

       31课:恶 è

       35课:已yǐ(以),揣chuāi,棁zhuō(桌),遂suì(岁)

       37课:汜sì(四),恃shì(式)

       38课:矜jīn(今),赘zhuì(罪),自矜者不长cháng(长久的长)

       39课:羸léi(雷),隳huī(辉)

       40课:枉wǎng(往),敝bì(必),惑huò(或),不自矜故长zhǎng(成长的长)

       43课:泮pàn(判)

       44课:淳chún(唇),刿guì(贵)

       45课:恶è ,恃shì(试)

       46课:槁gǎo(搞)

       47课:稷jì(季)

       49课:虿chài(菜),虺huǐ(毁),螯áo(熬),攫jué(绝),牝pìn(聘),嗄shà(煞)

       51课:拙zhuō(桌)

       52课:恬tián(甜)

       53课:畜chù(牲畜的畜)

       55课:攘rǎng(嚷)

       56课:善者果而己jǐ(几),果而不得已yǐ(以)

       57课:辎zī(资)

       58课:譬pì(辟)

       59课:烹pēng(抨),莅lì(立)

       60课:夷yí(姨),朝zhāo(招)

       61课:忒tè(特)

       65课:恍huǎng(谎)惚hū(忽),窈yáo(摇),冥míng(名),以说yuè(月)众甫

       66课: 湛zhàn (战)

       67课: 诘jié (洁),皦jiào(叫),昧mèi(妹)

       68课:没mò(莫),悦yuè(月)

       70课:毂gǔ(鼓),埏shān(山)埴zhí(直)

       71课:敦dūn(吨)

       72课:畜xù(绪)

       74课:骤zhòu(宙)

       75课:褐hè(贺)

       76课:契qì(气)

       77课:舆yú(与),琭lù(路),珞luò(落),蹶jué(决)

       80课:笃dǔ(赌)

       81课:载zài(在),涤dí(敌),疵cī(吃),阖hé(合),畜xù(绪)

道德经的翻译

       道德经第一篇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赏析: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道德经60章原文及译文

       孙长同初步悟解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艺术精品,正因为他的艺术性特别强,所以人们只能欣赏,他像海市蜃楼一样好看,但模模糊糊却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它又像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尊艺术精品,人们却从根本上弄不懂它的实质。所以只觉得它很好,很高贵,却终因不懂这么高贵的艺术,也就无法利用其价值,难以为人类利用了。甚至有些人把它看成装扮作美女的毒蛇,当做毒品而大加杀伐也情有可原了。对于这迷一样的艺术品,如果不能解透它,又怎能利用其价值呢?也更谈不上充分利用了。我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了。我就是想把这座海市蜃楼搬到陆地上来,变成有牢固根基的高楼大厦!因为他本来就是一座美丽的高楼大厦,只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才使得它好象没有了根基。我现在就是想把它的根基挖出来。让人们看清它的实质。以解人们只能对它进行程度不同的猜想之惑。而使看不清它实实在在的真面目的情况得以扭转。我们知道要想得到它的实质,就必须把它还原,还原以后我们才能看清它的实质。只有弄清了它的实质,我们才能知晓它到底是否毒品。到底有用没用。到底有多大用处。也就是我要把这尊雕刻的完美无瑕的玉石雕塑品,还原为玉石。好象是还没有进行雕刻的石头。毛糙的石头。等人们看明白后,再让现在的雕塑大师们重新用现代语言,雕塑成现代的人们大部分能看得懂的艺术品。由于我只是个好刨根掘底的实在人,但终因才疏学浅,自知不能胜任此项雕塑工作,只有依赖于各位雕塑大师了!象易中天,李零,南怀瑾,黎鸣,李银河,于丹等学术超男超女们式的大师们,拜托你们了!也可以说被褐怀玉。诚寻雕师了。诚然由于我学识有限,认知短浅,要想还原到原貌也是绝对办不到的,也只能做到大体上还原。还因为没有全部还原的必要,还原到一般能比较好懂也就行了。

       通过还原以后我们会看清:

       道是宇宙的本源也好,道是自然规律也罢。但是道无形无体,它又无所不在,无论何时何地都有道。但它终久是抽象的,因此道要在宇宙中有所表现,让人们认识它,那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把抽象还原为具体。才能使人得到具体的满意的答案。否则从抽象到抽象的那种空空如也,是很难说明问题让人正确认识的。因为道的普适性,所以它又是任何物质都可以作为它的载体的。大到星球星系等、中有人与动物等,小到原子质子细胞等都是道的载体。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方便。所以我们人类要想认识道,要想懂道,借助人自身这个道之载体最好认识,最直接,最现实。所以道德经就是用人作载体而阐明了物质的运动转化过程,从而使人们认识物质变化规律的。尤其道德经用阴阳三合中产生的德,道断而生德,德生而失道。道德有别的抽象概念,把宇宙中物质变化的总规律作了科学的严格的逻辑说明。西方哲学只是两点论,还不得不人为的用辩证法把这两点联系起来。而道德经是三点论,直接用德就把两点联系了起来,并且用德就合理地把事物的区别和矛盾解决了。那种用斗争,战争的解决方法,是因两点论的认知影响而不得不取的一条道走到黑的,不可变通的,道性而无德性的残酷方法。所以:哲学只是道德学问的一个分支。它并不能函盖道德的所有问题。但是道德是能函盖哲学的。因此:

       道德是一切学问的基础!道德既是哲学的基础,它函盖哲学;又是科学的基础,它的分科学习方法最正确。他既是政治的基础,又是经济的基础,他既是法律制度的基础,又是自由民主人文 的基础,他既是物理化学的基础,又是数学天文地理学的基础;他既是历史学的基础,又是未来学的基础,更是当下现实学的基础。大到宇宙空域,小到原子光子力子都离不开道德这个基础。这也可称之为道德基础论!它是从物质运动的现象里总结出来的物质运动的规律。并且证明人类社会也要遵循这规律才能行的通,走得正。

       所以任何一家讲坛的原则都不要以个人的主观臆断为原则,而应该真正的是百家的观点,不要只搞一家的观点,拥护的,反对的,中立的等各种学说,尤其要创新学说,象我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现在来说绝对是独树一帜的解读。自道德经问世二千多年来没有人象我一样解读过道德经的原有旨意。其他解读者都是以社会学角度解读。而我则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进行全面地详细解读。我认为这绝对是自成一家的解读。并且是科学地解读哲学!并且我认为我这才是正确的解读,因此我不怕跟任何人理论,辩解。

       我们大家看过屈原的[天问] 吧,里边有阴阳三合,何本何化?一句。还有柳宗元的[天对] 答曰: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之功。里面都有阴阳三合的问题。我所说的阴阳三合是说:精子和卵子结合在一起的那一瞬间,变成了那个受精卵,它己经在那一瞬间既不是精子了,就算是还有精子,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精子了;卵子也一样,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卵子了;它产生了一个笫三者,这个笫三者也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的载体,只是一个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就是阴阳三合之物。一以统同。就是用一个以字。把阴阳之遗留物统一在了同一个物品以之上。以这个没有剪断脐带前的人的状况。它还需要在德的孕育之下到剪断脐带才能成为一个新的道之载体,勿论男女。这个就是阴阳三合的问题,在我没有解读之前,自屈原提出二千多年来,除柳宗元外,还没有人正确回答。这也是基于柳宗元懂得以这一字是没有剪断脐带时的人的状况这种答案为依据。如果柳宗元对此答案不懂的话。他也就是用社会学解答的人云亦云而己。如今尤其用现代白话解读,可以说我是笫一个解答者。并且我是比柳宗元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解答。并旦我也承认正确的社会学解答。就是自然与社会不可割离的解读。

       因为孔儒的理论是割离这两者关系的理论。人为的伪理论。所以尊孔就是割裂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关系。你说能有什么好结果,无非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恶性循环老路。绝不会有长治久安的好事。要想长治久安,只有走道德治国。按道德经设计的道德治国的道路。所以关楗是正确解读道德经。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圆满结合。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相衔接。政治与经济圆满结合。物质与精神圆满结合。所以我希望中央领导能象当年毛主席写实践论一样。写出指导性很强的文章来。论道德治国,和谐治国。爱民治国。民主治国。不要光搞几句囗号指导。要搞详细的理论指导。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的行为有明确的理论宗旨作指导。法律才能有正确的理论依据。自由才能正确地约束,民主才能正规地实行,长治久安才有可能实现。

       道生一的道是什么?在这里说的是规律。什么的规律呀?自然的规律。那么什么又是自然呢?自然就是说在我们居住的宇宙空间,水自流,火自燃,万物自生,自己运动,自灭,自己灭亡。没有人去支配它,管理它,也没有神去支配它,管理它。它就只是自自然然地运行着的万事万物。这自然运行的万事万物就是自然。这自然运行的万事万物又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并不是散乱地运行,而是按照一定的秩序,有规则的律动。那么这个规律是就是道。道生一是说道一开始只生一,比如说一个太阳,一个地球,一个月亮。或者是一个系类别,比如一个银河系,一个幻影星系,一个太阳系;一个植物类,一个动物类,一个人类,一个鱼类等。这个就是道生一。说的是系类别,一类,每一种动物,植物和其他的物别都是一类。有区别的一类,按人来说就是人类。但在这每一类中仍然要分两种不同性别的一阴或一阳。一生二,就是说这时生的一阴一阳,按阴阳来命名这两种性别就是二。比如在银河系中,银河系就是阳,太阳就是阴。在太阳系中,太阳就是阳,地球就是阴。地球系中,地球就是阳,月亮就是阴。那么二生三就是说这一阴一阳的二经过结合,就生出个三来。这个三就是第三代,这个笫三代里边既会有阴也有阳。这个笫三代里边的阴阳若再进行结合,就也会生出第四代。三生万物就是说阴阳结合的这种循环往复的生法,就是三生万物了。是怎么生的呢?就是因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说在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下形成新的和谐体。这个新的和谐体就是三。一个新的道的载体。这就是屈原问的阴阳三合。先有蛋,先有鸡在老子这里是不成立的假命题。为什么?先有蛋,是阴蛋还是阳蛋啊?先有鸡是公鸡还是母鸡啊?所以是假命题!再者,蛋与鸡是上下两代。不属于负阴而抱阳的范畴。道生一,万物都是道自然规律生的,这个一无论是阳一还是阴一,道仍然会生出另一个阴一或者阳一来。致使万物能够负阴而抱阳,继续二生三。使自然规律循环往复地运转起来。以至生生不息。

       道生一,道曰一,大道惟一。我们就把道说成是自然规律,但这道也只都是说的单方的自然规律,自然属性,称之为道。道无论如何大,也只是一方,也就只能是整体的一半。也就是说无论男方之道和女方之道,都只是人类世界的自然规律的一半。而不是完整的自然规律。而德则不然,而德是双方,德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是这两个道组成的。道生之,德畜之。就是这两个道都生之物,由德畜之养之。从而孕育一个新的一。就是无论相对应的任何一方所生之后都要与另一方所生去相结合,把双方之所生和谐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再共生出一个新的一。也就是两个道相交,相结合产生新的一的过程,称之为德。这就是厚德载物。也就是阳阴三合。你看这个汉字的德字是两个人,双立人。十字是两个一[竖一和横一]相交。下边是两颗心变成了一颗心。怎样变得呢?十与一中间这个字代表着血,血液和精液,我们都知道儿女身上流着父母的血.就是这个事. 男女双方的血液精液溶解在了一起。男道之精液与女道之经[卵],两种精经变成了一种精即人精。新的生命之产生的过程这才是德。这才是道生之,德畜之。任何的单方都不能称之为德,而只能称之为道。德来畜养这个新的一。德性就是母性。一般女性不是母性,女性对于男性来说都只是单方的道。只有男女徼合后,双方的精经华和谐地融溶在一起,母性是在这个孕育新的一的过程开始以后,也就是新生命的孕育过程开始以后,这个女性并尽到了一个母性应尽得自然义务,才称得上有了母性。不是任何女性都可以称为母性的。再者无论男女,当他她孕育和抚养后代孩子的时候,才称得上具有父性的父亲和具有母性的母亲。而在其他时侯只能称之为具有男性的男人和具有女性的女人。所谓道学家仅仅是单方的理论家,比如道士,就是专门研学研习男性之道的学问家。男性怎样通过研究固精术,而又要能享受到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达到益寿延年,甚或是长生不老的境界。而道姑尼姑则是专门研学研习女性之道的学问家。女性通过研究闭经术,来达到延年益寿,甚或者是长生不老的境界。无论道士和尼姑都没有健全的人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道士和道姑都不健全。因为他们都不承担人类的正常的传种接代的义务,而只想自己单方或单人享受那些快乐之事,并且妄想长生不老,自己在世界上长久永存下去而万寿无疆。这又都是研究道德经的人们因不真正懂道德经走了歪门邪道的缘故。我发现在我之前,所有研究道德经的人,甚至一些大学问家,也只是一知半解的学问家,只懂得一半,而不懂全部的道德经的意义。有些懂得的人,却往往说不清楚,讲不明白.主要是不敢言性.不敢谈及男女之道,不敢明说性徼之事.所以就说不清楚.好象是这些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谈,言传一样.而德则可称之为比较完整的自然规律.因为它是一个从无到有所发生发展的一个过程.

       人们所厌恶的唯有孤,寡或不谷,而王公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已。所以事物往往是损失了反而有益处,有好处。要想有益处,有好处就要去损失了才行。人们都这样教导我,我也就这样教别人吧。

       强梁者不得其死。是说要强的人,逞强好胜的人,他要想得到的,如果不得到,得不到,他就会去死。以死明志非得到不可。实际上这种性质,这就是道的性质。道所要想得到的它是无论如何也要得到的。它要想利用的它是无论如何也要利用的。这就是道性。

       因为道的要强的性质,所以道是强梁者,因此弱者道之用。它要利用弱者。第四十段里的这句。我认为应该移过来,这两句应该在一段里才顺理成章。恐怕是竹签乱了的缘故。

       吾将以为教父。意思是说我将用这些道理作为道德教化的宗旨。这宗旨无疑就是:强梁者利用懦弱者。这应该是千古不变的规律或说教。虽然当强梁者利用懦弱者之后,强梁者要给予懦弱者相应的好处益处,以充盈弱者使之得到满足。

       自然规律就总是这样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循环进行。任何事物永远逃不脱这个循环率。要想逃脱也只是暂时的一些表面现象。而其本质实质还是要去进行这种循环。所以一切反对和腌割这种循环率的。都是徒劳的。因为谁也不能使月亮不围着地球转,谁也没有能力让地球不带着月亮一起,不围着太阳转了。只有自然规律才起作用。自然规律道说了才算。自然界里的自然规律永远是强者说了算。要想做强者,更必须依循自然规律才行。而割裂自然规律的社会习俗和法则都是背道而驰的。都不会有好结果的。

       所以礼之用是割裂人的自然属性的人为法则。礼就是背道而驰的。由礼之用造成的一些社会现象的后果是很不协调的。礼是造成虚华忽悠和假冒伪劣的祸之首,罪魁祸首。所以人们应该要道德仁义,而不要礼。把物质性的礼规范为税。所以规范灰色收入的提法是正确的。是纠正礼之用这种社会现象的明智之举措。是纠正周公制礼以来所造成的社会风俗的良好措施。是使社会回归道德仁义社会的正确措施。所以我们应该支持规范灰色收入的政策。对于任何一方,对于任何人,这都是一个人性化,道德化的,仁至义尽的政策。

       道:在道德经里,道的意思我悟出的是:本来应该是这样的,自然而然的,就该如此。就是在自然界里,我们现在讲的自然规律就是道,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此说。但是用道一字代表了。又因为那时候是用木签竹签刻字记录,很费劲费时,不像今天用笔写字和用电脑打字省劲省时。所以古人都惜字如金。道不是实物,但它需要实物来表现。能表现道的实物称之为道的载体。也就是能体现自然规律的实物就是自然规律的载体。自然规律无处不在,到处都有。那么自然规律的载体也比比皆是。

       比如道路就是:本来应该是这样的路。走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踩出来的路。道理就是:本来应该是这样的理。自然而然的理。在现在外国人的哲学里说成是:应然之是。“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下边看一下道的字形结构。

       道:首,人的头是首,下边加一走之,就像一个人昂首阔步走在路上。这就是道。道是动态的走在路上这个过程的现象,并不是脚下静态的路,所以有时很难说明。因此使道德经成文以后,很多人对道众说纷纭。道是自然规律,无确定的位置和形象,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德:两个道的和谐结合从而产生另一个新的道,这个和谐结合产生新道的地方的功能和过程可以称之为德。你看这个汉字的德字是两个人,双立人。十字是两个一[竖一和横一]相交。阴女阳男二道相交。下边是两颗心变成了一颗心。怎样变得呢?十与一中间这个字代表着血,为了好写把那一撇省去了。于是男女双方的血液溶解在了一起。俗话说儿女都流着父母的血,就是此意。也可理解为器皿的皿。德是在德器里实现的,无有德器难以施德。子宫就是德器。德所用的器皿。新的生命所产生的过程和产生新生命的地方功能这就是德。德的功能就是帮助道的延续和传承。道在传道过程中的助手就是德。这才是道生之,德畜之。任何道的单方都不能称之为德,而只能称之为道。德来畜养这个新的一道。由两道的圆满结合到使之圆满诞生。德性就是阴阳之道,经由德配之后的属性。比如父性和母性,只因有了孩子才得以命名称之父亲和母亲,这已经就不是没有经过德配的男性和女性了。也可以说德是辅助道得以传承的工具。弱者道之用。德是被道利用的柔弱者。也就是在阴阳三合,道传道的这个中间环节,这个中间过程的主导者作用者就是德。德在帮道完成传道的工作。

       以上我们先把道和德两字作一下简单的描述是很有必要的。

       我悟道德经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首先说明为什么如此标点很有必要。因为从前那种标点正是把人们引入岐途的主要原因,是使人们弄不清道德经原旨释义,使它变成一部难以破解的天书的关楗所在。所以必须予以纠正。我认为与其说这是一篇深奥的哲学论文,天书。倒真不如说这是一篇深入浅出的哲学论文。作者为了要想让人看懂,就用最常见的事例作引子,让人最好理解,并最现实的应用。但这些事例又必须能够充分说明那些深奥的问题。要用易经上的阴阳理论说明人间的道德理论,直接拿一些司空见惯得自然现象,尤其拿人说事最现实。所以作者就把人身上的能说明问题的器官首先拿来做例子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看这不就是首先拿性器官做例子吗?

       可指男性生殖器,道可就是男性生殖器之道,非指女性生殖器,道非就是女性生殖器之道,常道就是已经习以为常,习惯啦。常也视为自然,自然而然的规律。名可就是把男性生殖器起可这个名字。名非就是把女性生殖器起非这个名字。常名就是已经习以为常,习惯啦。这都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规律所形成的。可是个象形字,这第一笔横一代表人的身体,竖勾就代表阳具的形状,勾就是龟头,龟头上有一孔,就用口来代表,这不就是可字吗!后来哥哥的哥字是两个可字罗叠在一起,是男性弟弟对兄长的称呼。所以可在初始造字时是对男性生殖器外露部分的命名。非在古代也是象形字,是女性生殖器外露部分的形象描述和命名。有一民间谚迷语半虚空中一条河,两边长满茅草窝,勾引青龙来喝水,吸走不如留下多,前此两句迷底就很形象的把非字代表女性生殖器的象形意义表现出来了。

       这样解读就会把道德经更加通俗的解透了.解通了.因为在我们中国历来是道德观念主要指称就是性观念。要想学透道德经,理解道德经的真实含义,就不能不谈性,不谈性就无法谈道德。性是道德观念的基础。性具性器官是说明性的关键部件。老子作者是做到了,我们很多人就因为避忌讳性观念,而不去揭示性问题,所以就解不透道德经。再就是语境和文境的变化,使人们对古人造字时的观念有误解或者不懂,不了解古人思想心情,严重的代沟。还有就是必须考虑到作者在作道德经时是什么身份。曾经做过那些事,经历过那些事,他的知识层次如何。所以我们讨论道德经,就要充分了解老子当年曾做过周朝的典藏史官,就象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职务。他肯定不只是管理那些竹木签的图书,他还会读,记忆和思考。因此他对于文字形成的初始意义一定是很内行的。所以连孔子也去求教于他。在语境文境变化了的情况下,他仍能把握理解并正确使用造字之初的原始意义。那么我们要想解读道德经就更应当去钻研文字的原始意义了。所以让我们回到老祖宗造字的思维中去求得对道德经的解读吧。

       无名,天地之始。开天劈地,天地一开始的时候,是什么名字也没有的。有名,万物之母故。为什么后来万物都有了名字了呢?是因为万物之母的缘故。就象我们的母亲给我们起了个名字一样。于是我们就有了名字。在这里我们应该找到万物之母:天地之始,就是万物之母。天是乾,地是坤。坤本来就是母。天地之始就是父亲母亲的始,就是万物之母。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看看这个始字:一个女字边,一个台字。这组合在一起就是父母的始。父母阿的屎。这个屎和这个始却不是在一个门里阿出来的。并且它们所起的作用的确不一样。这个始是父母传承后代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以包,以字的去了人后的那一爿边就是始。人一生下来剪断脐带后扔到厕所里的那个以包,现在舍不得丢弃了就叫胎盘。这就是父母的始,天地之始。任何人都是从这里开始有生命的。又都是因为可与非的婚姻缘故才形成的这个始。所以可与非这两个名字,都是我们人们为了去区别男女之界线分别给它们起的名字。庄子说的道在始屎尿中,应该是这个始字。而尿字是动词,尿出来。始与屎同音,但排泄的门道不同而已。在人体内时都有用,排泄出体外后都一样没用了。始现在说是胎盘。古代就叫作始。以是胎盘始和人没有剪断脐带时叫作以,胎盘始民间也叫[以包] 。

       常,无欲,以观其妙,平常里在人们没有性欲望的时候,你观察可与非这两个物的时候,你会感到很奇妙,尤其是他们在同一个位置上的互补性。常,有欲,以观其所徼。再在平常人们有性欲望的时候观察它们进行徼合的情况。你更会感到很美妙。你可以想像到这两个不同的物件,同出在人的同一个地方,显然是因为性别不一样,人们给起了不同的名称。这个徼字,一个双人旁,一个繁体边字去了走之,一个文饰的文字。一开始造字时这是人类两性徼合的专用字。两个人徼合地抱在一起文饰起来,入了洞房不让别人看见。就是插入了也只是两人的皮边接触。这是多么形象的意境啊!

       同谓之玄,在这里这个同,如果认为是洞字就更好理解了。因为这个玄字是黑的意思,或者是黑洞洞的意思。因为这两个物上各有一个洞,那时候没有解剖学,又无法再使人钻到母亲子宫里边去看看自己是怎样在里边长大出来的,人们都总觉着这是很玄妙的地方。因为无法定义这种现象,所以作者只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了。大家都感到是一个很美妙的地方了。大家都认为非常玄的,因为自己长大成人后也要利用这两个非常美妙的门,创造自己的下一代。因为事实正是每个人甚或是动物在性相徼时,都有这样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无论雌雄都会感到非常美妙的。其实这还是没有弄懂这个玄字。下边再说吧。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性高潮。这是任何生物为了代代相传,需要而固有的自然现象和必然规律,是物种传承,传播的自然规律决定的。乐与饵,过客止。老子把这种美妙的快乐感觉,说成是道,自然规律为了传承而给于他的载体过客的一种诱饵。老子在一开头就把自然规律摆在了这里,把物种传承之道摆在了开篇。尤其让人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顺应利用。象大禹治水一样顺理。使大自然对人的利益发挥的更好,对人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而不是像鲧治水一样,只对自己有利的堵截围囤治理,对别人有害的切割治理。

       《说文》:“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汉代扬雄说:“玄者幽摊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张衡说:“玄者无形之尖,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龠元气,禀受无形。”

       结合古人的解法,在此我按我的解读,把玄字的解读补充一下、一点一横表示掩饰,文饰,掩蔽,掩盖之意。幺字,老人们管小孩叫小幺。而实际上在造字时他代表的是现在所说的小孩的最初形态受精卵。厶字代表精子或卵子,那么玄字就代表了把受精卵掩蔽起来。完全意义就是用德把受精卵掩蔽起来进行育养。张衡说的最形象,玄者无形之尖,受精卵的形成就是在阴阳三合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的确可以称之为无形之尖。也就是那个无中生有的那个无处,就是无形之尖。自然之根。自然界一切万物都是无中生有,所以无处就是根,最根本的根。作于太始,始就是胎盘,就是生长作为于那个胎盘上。莫之能先,这是一个人的最先开始的地方,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代替。包含道德,这是因为两种道具相徼合而形成,失道后由德在此来育养新生的道体受精卵小幺。构掩乾坤;乾坤代表男女,就是掩蔽着再生产新的男女道之载体。橐龠元气,循环往复地积聚元气。禀受无形。接受无影无形的自然规律的造化。“玄者幽摊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这个幽字也是由两个小幺加一个彐字竖起来造的字。彐字和己字同音近义。都是代表阴阳三合的一个字。两囗子,夫妻俩对接。幽字在此就呈现着是道理的意思。道理能推演万类。所以幽就是代表阴阳三合的道理。阴阳三合的道理是很深奥的。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一直都是以道德为理论基础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因为道在我们的日常术语中司空见惯,已经溶入我们民族的整体意识中了。你知道,我知道.....这个道就是口头语言。德也一样。我们习以为常了。就溶解在了整体的氛围中了!

“上善若水,夫唯不争”全文与出处

       道德经60章原文如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如下:

       治理邦国就像是烹饪小鱼。以“道”莅临天下,不会有鬼神作乱。不只是鬼神不会作乱,鬼神也不会伤害民众。不只是鬼神不会伤害民众,圣人也不会伤害民众。相互之间不会伤害,圣人以“德”交往,使得天下归化。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解读:

       想要很好地做管理是很不容易的,尤其越大的组织,管理会越难。

       在历史中,很少有国家能够维持长久的稳定繁荣。也许经历开国几十年的修生养息之后,后面又会内乱,有腐败,有外乱等等。

       但是,如果以“道”来做管理,那么是可以简单的,可以用无为自然的方式来做治理。虽然说简单,但治理大的国家也需要很小心,避免私欲妄想会影响大国的运行,小的错误也可能会引发大的负面效果。

       但是如果真的能够以“道”来做治理,是不会有鬼神之类的作乱情况,鬼神是阴阳之气的某种作用,不会伤害民众,而是和谐的状态。除了这种鬼神的作用,圣人也不会伤害民众。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历史中能够不伤害民众的管理者是极少的。

       鬼神不会伤害民众,圣人不会伤害民众,那圣人是如何做的管理呢?圣人是心系天下的,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的“德”是很厚重的,能够用自身的“德”使得国家保持稳定的状态,圣人用自身的“德”来对待民众,来治理天下,能够使得天下民众归化,使得天下归心。

       这一章描述的境界是很高的,对于常人而言,是可以学习老子在第五十四章描述的内容,是从修身开始,然后齐家,然后治乡,然后安邦,然后平天下。积德的过程,可以从小到大,从身、家、乡、邦,再到天下。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如果在自身上修德,是能够感受得很真切的。然后可以再去在家庭中修德。

       而修德的方法,就是从自身出发,看如何持续地、更好地利益对方。老子说“道”的特性是利万物而不争的,所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去更好地利益整体,使得整体越来越好,而不去伤害整体。能够实际地积德,对于“德”的感悟会越来越真,自身的“德”也会越来越厚。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意思是什么?谢谢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

       1、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2、译文: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

       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

       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3、《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扩展资料:

       《道德经》

       1、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2、作品鉴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道德经》

道德经10章原文及译文

       意思是:“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出处:出自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扩展资料

       老子所言之“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潦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句话意思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体存在,它幽静无声,广阔无边,无依无靠又长存不改,它就是化育万物的慈母。“我”——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称它为“道”,命名为“大”。

       由此得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质性,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原始动力源,并且它的存在独立而不可丈量,具有无限性。对于“道”这种力量,老子自己是无法给予它确切的描述的,所以他认为,道只是权宜之称。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

       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道德经10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1、原文

       道经·第十章

       作者:李耳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3、注释

       (1)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2)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3)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道德经》简介及影响:

       1、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